歷年重大工程|復制清康熙天體儀
發(fā)布日期:2024-12-11 作者:1987年7月,,受中國國際科學中心委托,,金屬公司為比利時復制清代康熙十二年(1673年)所制天體儀,。
康熙天體儀
天體儀,古稱“渾象”,,是我國古代一種用于演示天象的儀器,。該天體儀是清朝制造的八件大型銅鑄天文儀器之一,制于康熙八年至十二年(公元1669-1673年),,由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(jiān)制,,儀重3850千克,儀高2.735米,,是中國歷朝唯一存世的渾象,現(xiàn)位于北京古觀象臺臺頂,。
該儀用途有60多項,,但它主要用于黃道、赤道和地平三個坐標系統(tǒng)的相互換算以及演示日,、月,、星辰在天球上的視位置等。
天體儀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一個空心銅球,,球面上刻有縱橫交錯的網格,,用于量度天體的具體位置;球面上凸出的小圓點代表天上的亮星,,它們嚴格地按照亮星之間的相互位置標刻,。整個銅球可以繞一根金屬軸轉動,轉動一周代表一個晝夜,,球面與金屬軸相交于兩點:北天極和南天極,。兩個極點的指尖,固定在一個南北正立著的大圓環(huán)上,,大圓環(huán)垂直地嵌入水平大圈的兩個缺口內,,下面四根雕有龍頭的立柱支撐著水平大圈,托著整個天體儀,。
利用渾象,,無論是白天還是陰天的夜晚,人們都可以隨時了解當時應該出現(xiàn)在天空的星空圖案,。
復制天體儀
金屬公司制作的天體儀復制品由空心銅球,、地平環(huán)、子午環(huán),、底盤組成,,重約4.5噸,,總高2.7米,球體直徑2.13米,,共有200多個零部件,,球面還嵌有1895顆星。
金屬公司采取精密鑄造,、機械加工及雕鏨技藝相結合的方法,,運用鑄造、平鏨,、剔鏨,、表面處理等工藝,不僅將原作諸多細節(jié)一一還原,,還復原了原作的缺失部分,,復制品具備傳動、演示星座運行等功能,。
在1988年9月23日召開的鑒定會上,,專家表示這項工作為大型古文物復制開創(chuàng)了先例。1989年12月,,金屬公司復制的清代“康熙天體儀”榮獲輕工業(yè)部科學進步二等獎,。